1月31日,国家领导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对“新质生产力”阐述的定位是“生产力理论”,包括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包括要素组合配置的技术,包括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既有习惯性理解的“黑科技”,也有帮助企业吸收新变化、实现业务创新理念的“软技术”,对“技术”的理解要视野宽阔,各种形态的技术其应用目的是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也即,“技术”是定位在生产力上,不是单纯的“业绩”上,这是很多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推动数字化工作时,经常分不清的问题,总是跟技术要“直接业绩”,技术本身是生产力,软硬技术都是如此,并不是直接的业绩。
那么生产力如何转化为业绩,当然是通过组织对生产力的运用,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对新质生产力运用的组织当然也得是高知识、高效能、高责任的,所以,对企业来讲,尤其是对大型央国企、行业领军型民企来讲,不能以“有了就行”、“参考最佳实践”、“点状优化”的心态去发展、运用“新质生产力”,无论是GPT、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的发展,都预示着时代转换的加速,这是需要企业以高度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去加以关注的。而关注点也不仅是技术,更是其与业务的结合,最近某媒体主办的金融大模型闭门研讨会中,与会机构不约而同地将大模型发展之难指向了业务知识归集之难,而非技术本身。
能够不断运用、持续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一定是知识型组织,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从大机器制造初见萌芽起,企业所蕴涵的知识量就在不断地爆炸式发展,即使赶上时代大风口,也没有企业能够靠“运气”实现持续的“躺赢”,只有对知识的积累才能帮企业艰难远行。现在国内很多企业正在面临这样的转换过程,上一波时代红利积攒下的“家底”,正需要从“势能”转换为“动能”,而错过这种转换的企业,恐怕“势能”将逐渐消耗殆尽。
知识型组织是靠知识型员工汇聚的,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符合创新、运用“新质生产力”诉求的知识,是将“传统业务知识”逐渐转化成“数字经济知识”的能力,是将原有业务知识、经验搬迁和升级到数字化系统的能力,不是简单做个流程型系统,而是努力做个可以沉淀的知识型系统,这是商业智能(专家智能)或者人工智能与一般业务系统的本质区别,这种转换需要的是知识型员工,不仅是自己掌握知识,更是能把知识“告诉”系统,用系统提升“知识”运用效率的员工,系统对“知识”运用效率的提升与放大,是数字经济常说的“数字X ”的根本原因,数据不仅是数据,数据是信息、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放大、倍增了生产效率,所以,数字经济是高度的知识经济,知识才是“X”的本质,即便是应用大数据技术,不能反映知识的数据仍然是没有价值的数据。
这是数字企业的“高知识”与“高效能”,如果不能掌握人机协同创新,掌握知识在人与系统之间的转化与更新,就不能让数字经济成为灵活的“新经济”,而只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无人值守式实现,这不是数字经济的未来。掌握将业务知识“告诉”系统的能力,这是运用、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的也正是这种能力。
将业务知识“告诉”系统的能力,是结构化思维的表现,结构化思维是这种能力的基础,笔者常讲的业务架构就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构化思维能力,业务架构并不单纯是业务系统的设计方法,而是将业务知识结构化表达的方法,当然,它也是业务系统设计时要采用的思维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业务和技术两侧都应该掌握、都可以掌握、一定会提升沟通效率的思维模式,是数字时代的基础思维模式,也是符合“新质生产力”描述的“软技术”,是该由业务侧大范围、不同程度地掌握的“软技术”。这些年,大家对“系统思维”越来越重视了,而业务架构正是“系统思维”的表现,是业务侧掌握“系统思维”的一把钥匙。
笔者去年还总结了“数字企业321管理法”,其核心就是利用结构化思维,推动“旧”业务知识从人向系统转移,以提升内部效率;推动“新”业务知识在人和系统间联合探索,以提升对外创新,这是适合数字企业的管理逻辑,这套管理法也是笔者常讲的“架构思维”要融入数字企业“管理思维”的体现,用结构化思维,提升全员基础数字素养,更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工具只是一端,即便是马斯克领导的创新型企业,指导其实践的也是其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和追求极致的“五步法”,之后工具才能发挥作用,人的思维不变,什么也变不了,没有思维更新,就难有“效能”更新。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更是一种“高责任”,是一种不同于仅仅对眼前事有所担当的觉悟,创新,眼前的人不做,留给后来者,也未必会做,只有代代都做,才能形成不断追求的创新基因。所以,类似数字化转型这类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动力,也是企业中,代代人的“责任”,只有切实履行这些责任,才能把变革和创新的基因刻在企业里。那么站在更高的层面,企业的创新则是肩负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发展使命。
由此说到笔者常聊的数字化转型这个话题,相信很多思考过数字化转型的终点该是什么样,相信很多人也觉得这个事情没有什么真正的终点,那么,就2020年开始兴起的这轮数字化转型而言,建立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会持续发展和完善,企业可以根据“新质生产力”理论将数字化转型的“生产力”部分和“生产关系”部分区分清楚,将“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与数字企业该有的高知识、高效能、高责任,融合起来,达成本轮数字化转型的终点。
转自 微信公众号 晓谈岩说:新质生产力,本轮数字化转型的终点! (qq.com)